其它活动
提高流通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
时间:2012/02/07 15:30     来源:本站

经过改革开放让短缺经济时代一去不复返。流通中的客体也就是商品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发展,但是流通主体的发育远远落后于流通客体,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买难卖难问题,很多都是流通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话语权,与中国流通主体走出去滞后,只能被动借助国际的流通渠道、营销渠道也息息相关。
  由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政策研究会举办的“商品流通论坛”第60次研讨会前不久在北京工商大学举行,研讨会主题是“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生产发展”。
  与会专家就如何提高流通效率各抒己见。他们认为,中国的流通有其复杂性,要正视流通的过渡形态,不要把过渡形态模式化。要推进市场体系的建设,增强市场的自调节能力,而不是把宏观调控常态化。既要重视各种各样的市场工程建设,更要重视市场规制的建设。政府要把流通促进工作主要放到加强规制建设,净化环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

  经济转型期流通体系担责过多
  入世十年,中国的市场流通体系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为什么近年来流通领域会发生那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转型经济时期的流通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我提出过渡流通论。流通在计划经济年代是很简单的,流通承担着计划分配的职能。当时所谓的流通其实就是对稀缺资源的直接分配。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流通也相对比较简单,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而流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我们现在是介于两者之间,既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处于一种转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市场机制并不完善、并不健全,不能真正发挥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只是部分地承担配置资源的机制。在这个阶段,流通既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同时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而流通还必须执行国家的政策一些调控政策包括物价政策,还都要通过流通来贯彻,所以在这个阶段,流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与典型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的流通都不同。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于流通体系过高的要求是它难以承担的。
  其次,在转型经济阶段,流通既有自身改造转型任务又有发展任务。流通体系的发展发育既要依靠自动的成长、自然的发育,同时又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在转型经济中,市场流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那么很难顺利成长和完善起来。但另外一方面,如果政府指导支持越位又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没有政府的干预,市场体系发育不快,也很难承担起资源配置作用,而政府干预过度又会扭曲市场机制带来新的问题。什么是政府的干预?无非是补偿式补贴,实行价格优惠。这种干预往往是区域性的、短时间的,通常会带来“双轨制”一类的市场混乱。所以在这个时期,流通体系建设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
  再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市场的发育往往是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叠和交织,比如说,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自然成长过程中,现货市场得到充分发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期货市场逐渐发育起来。倘若没有成熟的现货市场,市场经济国家不可能出现期货市场,而我国期货市场出现在现货市场欠发达时期。所以没有现货市场的支撑,期货市场究竟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会不会产生某种变形就是一个问题。这也给市场流通体系正常运行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与这个问题相类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国外许多新型零售业态,这些零售业态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而在这个时候,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既给传统的流通方式带来了进一步提升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如何巩固发展新的零售业态,同时又积极推进网上虚拟交易也是一个复杂问题。所以现在这个阶段,由于不同的流通发展阶段相互交叉、重复,给流通带来很多的复杂性。
  另外,二元经济带来的二元市场结构,中部、东部、西部地区不平衡,城乡市场的不平衡,带来市场的割裂。所以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东西部均衡发展,既是经济中的大问题也是流通中的一些问题。



中国市场学会常务副会长郭冬乐


 

  商贸流通的职责是保障民生扩大消费
  中国这样的大国不扩大内需是不行的,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消费,扩大消费是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商贸流通就是要解决扩大内需的问题,只有把扩大内需工作做好了才可能促进生产。
  要搞好促消费工作,要认识到消费是有层次的。目前中国两极分化明显,但特高收入者很少。大部分是中等和中低下收入群体。商贸流通从业者应该认识到高收入者不是我们扩大内需的对象。扩大内需的重点是中等或中低收入群体。中等或中低收入群体满意了,社会就和谐了。这部分人消费增长了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利产惠民的流通体制,满足多层次的消费群体。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


 

  构建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长效机制
  30多年的改革为我国造就了一个世界最有活力、最有潜力和最有魅力的商品市场,流通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应该看到,一个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仍处在探索阶段。
  目前政府仍然充当单一的救火队员角色,大蒜出问题抓大蒜、西红柿出问题抓西红柿,政府推出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不少都属于应急措施。我们需要出台应急措施解决近期群众的生活困难,但更需要建立长期的运行机制,需要出台保证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政策措施。
  中国流通产业面对几百万种商品、两千多万个经营主体,一亿多商业职工,三四亿家庭和近14亿消费群体,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产业、点多又面广、集中又分散、多行业、多业种、多业态、多环节、多层次,而且构成这些因素的客观条件都在不断变化。政府主管部门既不能零打碎敲急于应付,又无法包罗万象事事都管;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主体是建立长效的商品流通运行机制的关键。
  对于今后建立商品流通长效运行机制的工作重点和改革方向,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流通领域的经济所有制形式,要以国有资本参股、控股大型流通公司为主导,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引进外资为辅,允许大量个体经济存在,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商品流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二,对外开放要以内资企业为主体,坚持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永远是中国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让外资占据主体地位,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贸易,也不存在没有保护主义的国家;
  第三,商品流通要以横向流通为主体,重要商品流通以纵向流通为主导,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批发市场,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横向流通为主要形式的网络体系,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第四,农村市场要以农民为主体,实施自由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市场体系,以农民自主建立的各种合作形式为基础,政府有关部门以搭建交易平台、信息平台、互动平台引导农产品、工业品双向流通的发展;
  第五,以大城市为主导、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形成规模不一、层次不同的商品交易中心,促进区域之间商品流通和多层次合作关系的建立;
  第六,发展服务业要以发展和完善商贸服务业为主体,营造宽松、方便、舒适的宜居环境为目标,逐步促进现代服务业有序、有重点的发展;
  第七,重要商品的应急储备应以国家储备为主体,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财力的实力,推行国家和地方多级储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发挥有实力的国有控股的相关公司(集团),实行代储代营,以应付天灾人祸、备战备荒;
  第八,整体提高流通业素质应以建设商业文化为主体,没有文化的商业是愚蠢的商业,以重视和培养商贸服务业的教育为切入点,构建一个学习型的企业、知识型的管理团队和敬业型的职工队伍,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的素质;
  第九,价格体系要以市场自发形成为主体,国家进行适度和必要的干预,重点在于采取具体措施、保证人民群众不因CPI大幅度波动而使生活水平下降,放开市场、打击违法,用信息引导供求;
  第十,商品管理应以商务部门管理为主体,明确政府部门的分工,避免政出多门,都管都不管。国家发改委管改革、管发展、管项目;商务部管商品、管价格、管供应;工商部门管市场、管违法行为、管商品安全。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谢志华

  流通最本质的功能是整合
  流通最本质的特征是整合,只有整合才能提高效率。目前我们的整个流通体系综合程度非常差,流通实际上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果这几大块分散不成体系,很难做到流通效率的提高。
  流通是分工的结果,但流通最本质的功能是整合。其实,目前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问题首先是物理市场必须一体化。流通业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信息体系,我们不知道产品在不同地方的价格是不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流通整合不能提高,流通效率提高非常困难。流通效率提高的第一个核心点是信息流整合,要使整个物理市场整合度很高,要想效率很高的话,要有完整的信息平台,但是从过去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市场信誉很差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企业诚信信息体系,没有公平的信用体系。另外,要建立一个非常规范的商流的市场,食品安全与流通没关系是推卸不了责任的,因为流通起到把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的作用。为什么对产品不负责任,为什么要让它进入流通,当然要负责任。这个环节如果把握好了,商流市场的法制轨道非常完整,没有欺诈性的行为,物流的质量很好又有很好的信息平台,这样效率就会提高。我想这就是大市场、大流通的概念,在这种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

  流通业提供的服务价值应得到尊重
  流通业所提供的劳动是服务劳动,服务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既然提供服务,服务就应该是有价值的、也有价格。过去服务业利润来自于前端消费者,通过环节服务得到相应的利润,如进销差价服务、批零差价服务。现在利润来源于后端供应商(含制造商、生产者、代理商),就是向供应商要利润。这个问题就联系到现在7部委清理不规范进场费的问题。流通业的劳动要不要得到相应的报酬,这是肯定的,因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但现在由于竞争非常激烈,过去是10点利、5点利,现在是零利润甚至是负利润,前端利润基本上是负的,因此后端就过度地收取进场费。正当的流通劳动要得到相应的报酬,现在政府要管的应该是不正当、不规范的进场费收入。现在有人将进场费定义为“垄断企业利用它的强势地位来收取的不正当的费用”,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流通中的服务劳动要得到报偿,对规范性的收费需要保护、需要规范。现在整治的是不规范的收费,不是说所有的收费都要取缔的,而是不规范的收费要取缔。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祝合良

应解决好流通业走出去的问题
中国应该解决好流通业走出去的问题。中国是最大的产品生产基地,而中国的流通在走出去方面特别是在海外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总体来讲也影响了流通业的发展。由于流通业在分销方面处于低端,渠道方面比较落后,所以带来很多问题。
商贸流通和稳定物价的问题应关注。现在对市场的理解有很多偏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的价格问题。我国一些商品价格与收入严重不相符,所以导致了许多问题。研究流通与稳定物价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