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全球疫情爆发的态势下我国宏观政策作用空间大
时间:2020/04/27 14:26     来源:本站

任兴洲讲话2.jpg


一、当前国内外疫情变化及其影响

(一)国内外疫情的变化

今年2月份在分析当时的新冠(COVID-19)疫情及其影响时,主要是基于国内疫情的趋势进行分析。当时认为3月底国内疫情会基本上得到控制,可以有序实现复工复产,4月份以后逐步恢复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那么,疫情对国内的重要影响就主要体现在2、3月份。第二季度以后经济发力和政策助力,全年经济所受影响应该不会特别大。目前从国内疫情走势看,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预判在变化。湖北省3月25日已经解封,持有绿色“健康码”的人员可以有序在全国流动。4月8号武汉解封,一些省份下调了疫情响应级别,驰援武汉的各地医疗队也陆续撤回,标志着国内疫情确实显著好转,一些行业复工复产的进度也比较明显。

然而,没有料到的是从2月底3月初开始,全球新冠疫情大面积爆发。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截止4月15日,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达到1914916例;死亡病例达到123010例。美国确疹病例634975例,死亡27940例。全球疫情涉及范围这么大、速度这么快,是没有预料到的。而且相对而言,美、欧、亚洲等一些比较发达的经济体疫情较重,经济所受影响较大。

(二)近期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

一是全球经济出现明显衰退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警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远比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多数经济体被迫按下“暂停键”;被迫封城闭关。一些研究机构认为美国一季度经济可能零增长或者负增长,二季度经济则会明显下跌,陷入严重的衰退中。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数据显示,3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从2月的50.1降至49.1,表明制造业活动已经陷入萎缩。欧洲:意大利3月服务业PMI仅为17.4。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服务业PMI数据则创20年来的最低记录。欧元区IHS Markit综合PMI指数从2月份的51.6下降至3月份的29.7,这是自22年前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

二是资本市场大幅超常波动。美国股市多次熔断(巴西、加拿大等国股市也出现熔断);3月份美国三大指数的跌幅已累计超过32%。欧洲和亚太市场全线大跌,欧洲斯托克600指数跌1.8%,德国DAX指数跌0.8%,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8%,法国CAC40指数跌0.6%。后在经济刺激政策下,美国等股市又出现反弹;

三是受疫情和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原油价格跌幅超过了2008金融危机时期。今年3月31日布伦特原油收盘价格与2月28日相比下跌了27.78美元,月度跌幅54.99%;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中间基原油)下跌了24.28美元,月度跌幅54.24%。国际恐慌心理也导致其它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三)全球疫情和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

导致总需求不足:疫情冲击的国家停工停产,在家防疫,一般禁止外出,经济处于停摆和半停摆状态,产业和居民消费需求锐减。

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3月美国非农业就业岗位锐减70.1万个。失业率从上月的3.5%升至4.4%,创1975年1月以来美国失业率最大单月增幅。欧洲各国失业率上升。西班牙3月失业人数增加30.2万,为2009年1月以来最高。 1-2月份,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08万。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国际贸易大幅下降:WTO 2月17日和3月11日发布的WTO商品和服务贸易晴雨表显示,全球贸易继续疲软。而由于COVID-19病毒对经济的全面影响,未来几个月贸易进一步下降趋势将更加明显。中国制造业20%产品依赖出口,出口加工型产品仍然占据出口商品的近四成,境外疫情蔓延,打破了全球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对部分工业或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阻滞。全球化被迫按下“暂停键”。大宗商品价格频繁变动,影响输出输入国经济。

(四)国际疫情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疫情爆发,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和经济衰退趋势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

一是国外输入性病例明显增加。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线多的航空港城市以及绥芬河、满州里等国际边贸城市输入性压力非常大。二是中国外需下降的压力非常大,企业面临大量订单被取消的问题。三是全球供应链出现阻滞。中国疫情好转,但是全球疫情蔓延,很多国家封城闭关,使得全球供应链受到较大影响,对中国的外需和进口影响都很大。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频繁波动,对中国这样的大宗商品净进口国也会有较多影响。


二、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一)美国等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和调整

3月份以来,随着疫情的蔓延,美国等一些国家纷纷调整宏观政策。

美国:1.大幅降低利率。3月1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0至0.25%,这样低的利率水平只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出现过。现在很多国家都在降息。美国还取消了对存款类机构的准备金率要求。英国的利率也几乎降到零利率水平。

2.美国启动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其中美国国债5000亿美元,贷款抵押证券2000亿美元。

3.美国开启无限量QE行动。购买政府债券、MBS和投资级公司债券。同时还表示将很快推出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计划。这是很少见的,过去美国的几轮量化宽松都是有额度限量的,这次无限量QE,足见美国目前疫情和经济状况的严峻。

4.美国政府推出减税政策,并向民众发放5000亿美元现金支票。据说还有2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拟出台。

日本: 1月疫情出现,4月7日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出台的宏观政策:

1.首轮财政支持措施于2月13日出台。预备费总额153亿日元的应对措施,用于支援口罩增产以及加强边境检测等。

2.第二轮紧急应对措施3月10日出台。包括财政措施规模为4308亿日元。

3.紧急经济对策于4月7日宣布。内阁府通过了史无前例的108万亿日元(约合7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2019年,日本GDP总额接近554.5万亿日元)。这一规模超过了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2008—2009年全球雷曼危机爆发时,日本政府刺激计划规模达到56万亿日元。

欧洲:面对严峻形势,欧盟及其成员国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就业、稳定经济。欧盟委员会4月2日提议设立1000亿欧元基金,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成员国提供贷款。欧盟委员会主席承诺,将利用年度预算中的每一分钱帮助成员国抗击疫情、减轻负面经济影响。欧洲央行2日发表公报,决定把货币政策战略评估时间延长至2021年年中。

(二)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

一是引发了全球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和预期。特别是对就业的担忧。美国2-3月份就业率大幅度下降,欧洲情况更为严重。

二是给其他国家宏观政策带来压力。美联储作为全球央行的基准,各国会自觉不自觉地看美联储的政策信号。同时,美国的政策的确给他国带来了压力,迫使一些国家和经济体跟风调整宏观政策。如英国、加拿大等跟风降息等。

从政策效果看,无限量的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可能刺激股市经济,但是有可能导致美国国家债台高筑,也是很大的问题。

当前国际上是否会暴发经济危机,世界经济未来走势到底如何,现在还很难做出准确预测,还要看全球疫情发展情况和各国的应对是否得力,更要看国际社会的协作程度。总的来看,今年世界经济出现衰退是可以确定的。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衰退程度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全球经济衰退。


三、我国国内宏观政策发挥空间较大

(一)抗击疫情和促进复工复产的政策密集出台

1月25日(大年初一)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密集部署抗击疫新冠军疫情、稳定社会秩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工作。一些宏观应急性政策连续出台,这些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是:

1.抗击疫情是重中之重,宏观政策重点支持

财政政策:截至2月23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9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255.2亿元。中央财政预拨均衡性转移支付700亿元,预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406亿元。截至3月21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2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257.5亿元。为抗疫提供了有力保障。2月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提出对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大类困难行业的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2月17日,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财税政策落实和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决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基层防疫经费、中央医药物资储备经费等。

金融保险政策:人民银行和五个部门联合出台了支持疫情防控的30条措施,强调发挥政策合力,提供抗疫综合金融保障。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用于支持重点企业救灾、救急等生产经营活动。

2.促进企业复工复产、支持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

发改委:2月份陆续发文,提出允许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偿还或置换前期因疫情防控工作产生的项目贷款;鼓励信用优良企业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对于自身资产质量优良、募投项目运营良好,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允许申请发行新的企业债券专项用于偿还2020年内即将到期的企业债券本金及利息。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2月11日,提出利用九大举措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工信部:2月9日发出《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20条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

人民银行:支持三家政策性银行对制造业当中的中小微企业、外贸当中的中小微企业,还有春耕备耕和生猪生产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提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予以展期或者续贷,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对受困小微民营企业扶持力度。首先是围绕增量、扩面、降价、提质的总体要求,确保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冲击。其次是力争今年的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2019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第三合理地优化简化业务流程。第四是更加精准做好续贷,缓解受困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

发改委、工信部:至2月20日,发改委、工信部确定全国性重点企业876家,10个重点省市省级政府确定地方性重点企业共1082家,人民银行及时将名单提供给银行,并及时向其发放专项再贷款,已有727家重点保供企业获得了贷款。财政贴息后这些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1.30%,低于国务院不超过1.60%的要求。名单中一部分是中小企业。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2月15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通知,决定减免农业信贷担保相关费用。尽快拨付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加大农产品冷藏保鲜支持力度。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着力支持做好春耕生产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不误农时切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

3.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政策

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抗疫期间稳就业的问题。强调:

通过跨区域点对点劳务协作等有序组织农民工返岗,除疫情严重和扩散风险高的地区外,对限制劳动者返岗的不合理规定要坚决纠正。结合脱贫攻坚和当地建设等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抓紧制定高校毕业生延期录用报到方案,加大网上招聘力度。支持企业适应群众线上消费需求增加灵活就业岗位。个体工商户是重要就业主体,要抓紧研究出台支持政策。

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及时将受疫情影响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

4.降低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近期出台的降低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政策,可以概括为“增、免、减、缓、促”。即增加防疫、抗疫支持资金和相关金融支持的政策;免除部分企业增值税等;企业缓缴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纾解中小企业困难。

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阶段性减免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预计可为企业减负约6000亿元。对湖北省小规模纳税人免除三个月增值税,其他企业按1%征收。

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指导意见》。若全国普遍实施减征措施,最大可为企业减负1500亿元左右,有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2月21日发布《关于妥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的通知》。可按规定申请在2020年6月30日前缓缴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间缴存时间连续计算。

发改委: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通知。降电价范围为除高耗能行业用户外的,现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它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自2020年2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统一按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

整体来看,以上是当前的应急措施,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的金融货币政策。

除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抗击疫情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复工复产台政策。

(二)当前我国宏观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大

目前,全国仍处在严防国内疫情反弹和严控外部疫情输入的关键时期。针对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工作决不能放松;要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并提出要有底线思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宏观政策发的主要取向是:

1.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主要措施:提高赤字率,增发国债,增发地方专项债。

提高赤字率:今年财政赤字力度将加大,预计会超过占GDP的3%,(甚至更高),规模将有3万多亿元;

增发特别国债:规模估计会超过1万亿元;作为对冲经济波动的积极财政举措,发行方式仍将以定向发行为主。主要用于向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转移支付和支持经济发展。

增发地方专项债:预计今年可能提高到3万亿元左右(或以上)。用于提振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发放规模要看中央的具体部署。但肯定超过去年(2.15万亿元)。今年以来,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1.29万亿元。截至3月31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占比84%,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3%,预计约提前2.5个月完成既定发行任务。

财政减税降费政策力度加大。已推出降减免缓等政策。

财政支出的着力点:除继续用于防疫抗疫支出之外。

一是促进消费的财政支持。比如促进汽车消费,主要是购置税的减免,再加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等。二手车税收政策的调整等。二是减税降费的政策支持;三是稳就业的财政支出支持。涉及到稳岗补贴政策,财政支出也会加大。还有提供失业救济政策等。用于实体经济的扶危济困。四是用于脱贫攻坚和转移支付等。五是地方专项债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等七大领域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将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单独列出、重点支持;同时,增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允许地方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城市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项目,特别是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第二季度后,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会集中、精准发力。除一些金融普惠性政策外,还有精准的定向支持,包括针对实体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针对促进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政策。而且强调要真正落到实体经济上。未来金融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今年1月初人民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准)释放了8000亿元的资金;3月16日又一次降准释放了5500亿元资金量。4月3号,央行对中小银行实行定向降准,释放资金4000亿元。今年以来的3次降准共释放资金1.75万亿元。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都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视形势需要,今年仍有再次降准的可能性。

下调存款基础利率:近几年来,我国存款基础利率基本未做调整,而是推进了利率方式的改革,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方式调整市场贷款利率,而且调整的方式更为灵活,实际上发挥了利率工具的调节作用。今年存款基础利率是否调整,还要相机抉择,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视通胀率的变化情况而定。但存款基准利率调整的空间是有的。

降低利率:LPR市场贷款利率已经下降,未来仍有下降空间。

政策着力点:实体经济发展,有效复工复产,促经济正常化。


(中国市场学会批发委理事会理事长 任兴洲)